
新闻奖
Journalism
一、奖项设立
(1)历史演变
普利策对社会的动态发展很敏感,因此奖项会发生广泛变化。有些作品类别不再属于评选范畴,例如报纸历史奖,仅仅只适用了1年。有时候则会有些轻微的改变,如解释性新闻报道奖和现场摄影新闻奖。有些奖项是随着时代发展逐年形成的,比如本地报道奖。一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有些奖项开始变得无关紧要,比如只存在于1942年至1947年这6年的电报报道奖。
(2)现有奖项颁发次数
1917-2020
普利策新闻奖当前有15个奖项继续被颁发。自1917年普利策奖设立至今,公共服务奖( Public Service )颁发次数最多,共计106次,该奖项用于授予报纸、杂志或新闻网站通过使用其新闻资源或其他视觉材料而获得优异公共服务的杰出人物。社论写作奖( Editorial Writing )和社论漫画奖( Editorial Cartooning )颁发次数位列第二、第三,分别为102次和99次。其他奖项的颁发次数与其设立时长呈正相关。
2020年,普利策新闻奖新增音频报道奖(Audio Reporting),授予以讲故事为特征,具有启发性、符合公共利益的音频新闻业中的杰出例子,被《美国生活》的工作人员与《洛杉矶时报》的莫莉·奥图尔和艾米丽·格林(Emily Green)首次摘得。
(2)过去奖项颁发次数
1917-2006
普利策新闻奖有17个奖项现已不再被授予。颁发次数最多的是现场新闻摄影奖(Spot News Photography),共计32次,该奖项设立于1968年,1999年后被取消。颁发次数最少的是报纸历史奖(Newspaper History Award),该奖项只在1917年设立那年被颁发过1次,授予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两名学生。
二、获奖主体
1917-2020
(1)获奖主体所属单位
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主体多样,有以报刊为代表获得奖项,也有自由记者单独获奖。但从比例上看,仍然以报刊获奖为主。
多名记者可以分享同一个普利策奖项。最典型的案例来自1941年的普利策奖,当时颁发给了所有的国外通讯报道。“要代替个人的国外通讯报道,保管委员会批准了顾问委员会的建议——作品显示出美国新闻记者从战争伊始在欧洲、亚洲、非洲等战区的个人成就,是已成形的、执行着象征着公共服务的职责的作品。”
自由记者偶尔也可以赢得普利策奖,但是同专业新闻机构记者获奖相比少之又少,且获得普利策奖的大多数自由记者是源于摄影作品。2013年,Javier Manzano作为第一位自由职业摄影师获得了97届摄影作品奖。该作品记录了两名守在自己岗位的叙利亚反叛军士兵。
(2)获奖者男女比例
获奖者男女比例不尽相同。52 个奖项同时授予男性和女性,469 个奖项被一个或多个男性获得,女性只获得 70 个奖项。特稿写作奖是目前男女比例最平衡的一个奖项。男性赢得24 个,女性赢得 15 个。社论漫画奖作为经久不衰的奖项类别之一,男女获奖比例呈现出最大差异化: 91 名男性赢得殊荣,而获奖女性只有2位。
(3)主要获奖报刊
自创办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就是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的热门。截至2020年,《纽约时报》累计获奖94次,排名第一。作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次数最多的报刊——《纽约时报》,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华盛顿邮报》累计获奖73次,排名第二。报刊之间的获奖差距极大,在321家报刊里,仅获1次普利策奖的报刊多达222家。
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因此,直至今日,美国仍是普利策新闻奖的主要获奖国家。
纽约州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地区,累计获得218次,数据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州。作为美国的神经中枢和经济心脏,纽约州优越的基础条件为当地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成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最多的州。

三、选题常规
1917-2020
由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报道数量庞大,且时间跨度广,为更好地说明普利策新闻奖中获奖议题的演变规律,选题常规将普利策新闻奖中7个奖项(公共服务奖、调查性报道奖、解释性报道奖、特稿写作奖、本地报道奖、国内报道奖和国际报道奖)归为深度报道类奖项,对1917年到2020年104年间这7项普利策奖的选题类型和选题倾向进行了全样本分析。
(1)选题类型
在过去 104 年间共 463 组获奖作品中,政法类议题 194 个,占比 42%;社会类议题 147 个,占比 32 %;经济类议题 56 个,占比 12%;科教文卫类议题 66 个,占比 14%。四类议题间的数据差异较大,政法类议题占比最大,经济类和科教文卫类占比较少。
政法类选题包括政府和法律两方面的内容,聚焦于政府机构的不规范运作、政治人物的违法失德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在国内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公共服务奖、调查性报道奖中这类选题获奖占比最高;在国际报道奖项中,政法类选题占比近77%,仍然是获奖作品选题领域中占比最大的。
社会类选题内容涉及妇女、儿童、贫困、少数族裔、飓风、山火、交通事故等社会管理的多个方面。基于此,在本地报道奖和特稿写作奖中的获奖作品高度集中于社会类选题,在本地报道奖中占比达到59%。
科教文卫类选题涵盖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由于教育和医疗问题和大多数读者的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公共性更加突出,因此是两个主要的报道领域。在解释性报道奖中,科教文卫类选题远超于其他选题领域。经济类选题里既包括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商业、金融等财经新闻,也包括劳工、食品药品监管、环境治理、城市规划等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新闻,占比相对而言较少。
在公共服务奖104组获奖作品中,政法类选题最多,经济类和科教文卫类选题十分相近。调查性报道63组获奖报道里,政法类选题最多,其次是社会类类选题。解释性报道36组获奖报道里,科教文卫类选题最多,其次是经济和社会类选题。特稿写作40组获奖报道里,选题高度集中在社会领域和政法类选题。
本地报道奖关注地方问题,获奖的基本是地方性媒体。共63个获奖作品中,社会类选题涉及最多,占比近59% 。国内报道奖的获奖新闻内容基本是对美国国内发生对事件的报道,高度关注国内发生的关于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在80组报道中,政法类选题占比近54%。国际报道奖78组作品中,不同领域间选题数据差别较大,政法类选题占比近77%。
(2)选题倾向
选题的“倾向”按照“正面”、“负面”以及“中性”分类。正面报道指的是以赞成或歌颂的态度去报道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道德和社会价值的新闻;负面报道指以质疑、批评的态度去揭露丑陋、阴暗的新近发生事实;中性报道则从客观、准确的角度去描述、解释事实。
在普利策一百年多年历史上,负面监督一直是主流选题方向。在1917年至2020年的104年间共计463篇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里,负面选题占比60%,中性选题占比40%。
在负面监督选题中,政法类的报道中涉及的内容有:腐败受贿、法院问题、国会裙带关系、总统选举、议员丑闻等等,这与美国权力分散制度和选举制度的商业性有着必然联系。
社会类的报道中涉及的内容有种族歧视、性犯罪、儿童犯罪、枪击事件等,这与美国当时人民道德标准下降、社会动荡不安有关;经济类的报道中涉及的内容有:劳工问题、税收、股市等,这与美国资本的快速积累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相关;科教文卫类的报道中涉及的内容有:医疗事故、实验等,这也是科学技术过快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公共服务组获奖作品里,73%是负面选题,只有27%是中性选题。调查性报道奖63组获奖作品里,有81%是负面报道,只有19%是中性报道,这和公共服务奖比较相近。解释性报道奖36组获奖作品里,73%是中性选题,只有27%是负面选题,与公共服务奖、调查性报道奖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写报道奖40组获奖作品里,60%是中性报道,40%是负面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奖相差不大。
本地报道奖共63组获奖作品里,负面类报道40个,中性类报道23个,负面报道占比63%。国内报道奖共80组获奖作品里,负面类报道41个,中性类报道39个,数据相对比较均衡。国际报道奖共78组获奖作品里,负面类报道40个,中性类报道38个,两类倾向的报道比较平均。
1.各奖项的中性选题占比
2.各奖项的负面选题占比
四、嘉奖辞
1917-2020
嘉奖辞(Citation)是普利策新闻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委员会对获奖作品内容与成果的概括性评述。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嘉奖辞为记录、留存了评审专家对获奖作品的评述,成为了解普利策新闻奖的一个新路径。尽管普利策新闻奖评选没有成文的评价标准,但每项获奖作品都意味其拥有较强的示范性。在这个意义上,嘉奖辞能够构建普利策新闻奖的荣誉身份,起到树立专业权威的独特作用。
(1)嘉奖辞关键词









(2)嘉奖辞词频
统计分析发现,一百年来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关注获奖作品的议题,遵循并逐步调整着一定的专业标准的同时,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委员会倾向关注的议题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却富有变化,基本反映了时代特征。
嘉奖辞词频排名第一的“美国”(151次)一词反映了普利策奖委员会一直重点关注获奖作品中与美国相关的议题。百余年来的变化在于,二战前嘉奖辞中的“美国”一词多使用Nation,Country来指代,意同于“我国”,适用于国内场合,格局较小;而二战乃至冷战后的用词中,America、United State出现频次增多,表明作品开始站在更全球化的角度关注美国事务与世界格局。
“战役”(96次),排名第二,百年来一直吸引着美国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如,1937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55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等规模不一的军事冲突类话题,深受评审团重视。
“城市”(55次),为第三关键词。从嘉奖辞对应的获奖作品,我们看到,作品关注的议题通常与城市治理、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者的腐败等问题紧密相关。
“生活、生命”(44次)紧随“城市”其后,位列第四。其指代单词为“life”。“生命”对应的作品多指某个事件涉及的人数。“生活”对应的作品,既有全球范围内人权与民生状况的话题;又有关系美国国内民众生活的议题。
“政府”(36次)位列词频表第五。监督政府和权力,是美国新闻业的重要职能,也是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利策新闻奖体现了这一精神。涉及“政府”议题的获奖作品多集中在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上,揭露某级政府、某个政府部门的失职或违法问题;深入调查美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关心的政治问题等等。
“改革”(35次),为第六关键词。美国社会改革贯穿于近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倾向以实用主义为特征频繁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变革,普利策奖委员会也在始终审视着这一重要话题。
“公众”(31次),位列第七。关注公众利益一定程度上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初衷,亦是“公共服务奖”得以存在的原因,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也对此报以密切关注。
“政治”(30次)、“总统”(30次)与“腐败”(27次)分别为第八、第九、第十关键词,频次较为接近。自19世纪以来,政治腐败就成为美国政府不遗余力整治的问题,而19世纪中后叶起新闻业的“揭丑报道”不仅使腐败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更成为了一种行业传统。回溯嘉奖辞对应的系列获奖作品,可以看到“腐败”多与“政治”、“改革”等词共同出现。关照“总统”一词对应的作品,既有揭露性、调查性新闻用于监督总统竞选时的资金运作,亦有纯新闻报道,叙述总统的常规事务活动。
五、获奖者&获奖作品
1917-2020

玛格丽特·希金斯
Margurite Higgins
希金斯是1951年因报道朝鲜战争而受到表彰的唯一一位女性。普利策陪审团指出:“由于她必须在特殊的危险下工作,因此她有权作为妇女而受到特别考虑。”

路易斯·威勒
Lois Wille
路易斯·威勒曾两次获得普利 策奖。她的系列禁忌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公共服务奖;1989年,在芝加哥论坛报(Wilson Tribune)任职期间,她又获得了编辑写作奖。

托马斯-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是获普利策奖次数最多的个人,他曾在1983、1988和2002年三度获奖,现已成为普利策奖终身评委。

《雪崩:特纳尔溪事故》
2013年获普利策特稿写作奖,该作品报道了16名滑雪爱好者遭遇雪崩的经过,集合了新闻事件回顾、滑雪者的罹难口述、雪崩的科学原理等多个视角,多种媒体在该作品中有机融为一体。

《波士顿环球报》
2015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的Spotlight,是根据《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在2003年普利策奖中获奖的报道改编的。

奖品设置
普利策奖颁奖仪式一般在评奖结果公布约一个月后,在普利策奖诞生地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普利策新闻奖项中,公共服务奖的奖品是一枚金质奖章,其他奖项得主可获得一万美元奖金和证书。